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婴幼儿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差眼为弱视眼,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弱视主要是中心视力缺陷,周边视力可以正常,在视觉发育关键时间易发生。弱视不同于其他器质性的眼病,它的最佳矫正视力减退经过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这是弱视的一个特点。所以,孩子被诊断为弱视,家长不用紧张,大部分弱视,通过治疗是可以矫正的。
我国弱视的发病率为2%~4%。儿童期的早期筛查可以预防弱视,对于已经发现弱视的孩子可以早期干预、早期恢复。诊断儿童弱视时,一定要首先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改变;同时,应发现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不能仅凭视力差这一个指标即诊断为弱视。
01、弱视的分类
斜视性弱视:为单眼弱视。发生在单眼恒定性斜视,双眼交替性斜视一般不形成斜视性弱视。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眼之间存在屈光参差 (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度,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度),即双眼度数的偏差,会导致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 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模糊,引起两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度数较高的一眼就形成了弱视,为单眼弱视。弱视的程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临床上,有时也不易区分弱视是原发于屈光参差,还是继发于斜视。但此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佩戴眼镜,是可以治疗的。
屈光不正性弱视:为双眼弱视,多发生于未佩戴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高度近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双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功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佩戴适当的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高度近视引起的视力下降要和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相鉴别。
形觉剥夺性弱视:在视觉发育关键时期内,由于屈光间质混浊(角膜白斑或白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等形觉剥夺性因素造成视力下降,可为单眼或双眼,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较双眼弱视后果更为严重。
02、弱视的表现
视力不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经过治疗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
拥挤现象:分辨排列成行的视标的能力比分辨单个视标差,即弱视眼识别单独视标比识别集合或密集视标的能力好,即用单个视标测得的视力比用成行视标测得的视力好。
旁中心注视:部分程度较重的弱视由于视力下降显著,导致黄斑中心凹失去注视能力,形成旁中心注视。
03、弱视的治疗
弱视治疗的一个要点就是需要早期治疗,所以一旦发现弱视,需要尽早积极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对于存在的屈光不正,要尽早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及时佩戴矫正眼镜。
2、去除形觉剥夺因素:早期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
3、遮盖疗法:常规遮盖治疗即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治疗单眼弱视的方法。
4、其他治疗:后像疗法、光栅刺激疗法、海丁格刷训练等。治疗弱视,年龄因素非常关键,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04、弱视的危害?
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力的眼病,早期发现的弱视患儿是可以通过视觉训练使视力得到提高,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预后越好。然后很多家长对弱视的认识不足,往往不能及时的发现,未能准确的检查,或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最后错过了弱视治疗的黄金期。而这些错过了治疗黄金期的孩子则很难再通过治疗得到视力的提高。
05、那我们怎样来发现弱视呢?
家长有时发现孩子视力不好时,只以为是近视,同时又认为近视不管它就会自己恢复,或者认为眼镜一戴了就摘不下来,又或者认为眼镜会越戴度数越高,直接不去医院行检查,这样就丧失了早期发现弱视和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的机会。弱视的表现是就算配戴了眼镜也看不清楚,所以,切记当发现孩子视力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早带孩子去医院做眼科的全面检查。
大多数情况下,弱视是在视力筛查中被发现的。因此,所有儿童在幼儿园入学前最好进行弱视筛查。如果怀疑幼儿存在弱视,例如视物不清,常常眯眼或怕光,或者阳光下喜欢闭一只眼睛等等,特别是单眼视力差不喜欢被挡住一侧眼睛,出现眼睛的偏斜,常歪头看事物,或存在其他导致弱视的诱因例如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的患儿,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进一步确定病情。
06、弱视能治愈吗?
弱视是最常见导致儿童低视力的病因之一。通过解除形觉剥夺的原因(包括去除影响视力的白内障、上睑下垂矫治术等),屈光不正的矫正,遮盖疗法,弱视训练以及视功能训练,如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病人的弱视是可以治愈的,能极大的减少儿童视力残疾的患病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对于视力已无法提高的低视力儿童,也应尽量使用其残余视力,通过各种视功能训练来促进视觉发育,提高视觉效率,提高生存和自理能力。